編者按:2023年,雖然艱難的“缺芯潮”已經過去,但行業內部的競爭與淘汰正愈演愈烈,車規級芯片公司到了比拼技術實力與商業化能力的階段。得益于十年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,去年杰發科技收入同比增長42.68%,公司實現盈利。目前,杰發科技的芯片產品已搭載在全球超過500款車型上,自主品牌覆蓋率高達95%。
近日 ,四維圖新COO、杰發科技總經理梁永杰接受《汽車商業評論》專訪,分享了杰發科技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規劃,以及對車規級芯片行業的理解與展望。
來源 丨 汽車商業評論
作者 丨 錢亞光
以下正文
進入2023年后,整個芯片行業依然呈現出“不景氣”的現狀。Intel一季度虧了27.6億美元,史上最慘;三星一季度利潤下滑96%,SK海力士、美光都在虧損;臺積電、高通、AMD等廠商,營收和利潤也都在下滑。有機構表示,全球前10大芯片企業,至少有9家下滑或虧損。
國內的芯片企業,同樣也比較慘。從20多家國內半導體企業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數據來看,80%的企業一季度凈利潤下滑,甚至多家企業去年還盈利,但今年一季度已經出現虧損了,其中只有不到20%的企業有增長。
四維圖新COO、杰發科技(AutoChips)總經理梁永杰在接受汽車商業評論采訪時表示:“我可以負責任地講,今年的芯片走勢不如去年這么猛了。”
據他介紹,去年同期國內對芯片的需求非常旺盛,一方面是缺芯,產能不夠,另一方面是大家還有恐慌,要儲備足夠的糧食才能抵御冬天。
今年受經濟大環境影響,汽車銷量增速變緩,車廠的芯片庫存充足,Tier1的庫存也比較足,產能也緩解了,所以整個芯片業從設計端到生產端都受到影響。
半導體產業是資本密集型、技術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。即使有足夠的資金,公司也需要招聘人才,投資研發,并從代工廠獲得足夠的產能才能長期生存。梁永杰認為:“芯片產業,不適合撈快錢。”
在整個中國缺芯的這兩三年的時間里面,一共出現了3000家的IC芯片設計公司,像雨后春筍一樣迅速破土而出。其中做車規的,有大幾百家,但真正銷售額超過一個億的,能盈利的幾乎沒有。
國產芯片企業機會在哪
雖然在今年的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,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感嘆:“終于,缺芯的這個事情算翻篇了。”但對于芯片企業來講,2023年遠比2022年更難,或許消失的芯片企業會更多,進入大規模淘汰階段。
我國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一直不高,主要原因在于,首先,芯片設計EDA軟件基本被全球三大廠商壟斷;其次,在芯片設計方面,盡管目前國內SoC自主廠商開始嶄露頭角,但車規級MCU、模擬和存儲芯片依舊被國外大廠壟斷,國產化率仍較低。根據中金企信統計數據,2021年全球前五大MCU廠商市占率合計超過80%。
另外,全球晶圓產能也主要集中在國外頭部與中國臺灣廠商;此外,在汽車行業,國內主機廠和一級供應商的傳統供應鏈格局相對穩定,新興的國產芯片廠商進入主機廠供應鏈有難度,這些現實情況都導致汽車芯片國產化率不高。
中國現在做車載芯片有幾百家,所以發展的過程一定是從大魚吃小魚,再合并、再兼并的過程。梁永杰希望杰發科技能成為最后那條魚,真正成為能在中國有自己位置的芯片設計公司。
當前,汽車市場上較為火熱的芯片主要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以控制指令運算為主,算力較弱的功能芯片MCU;另一類則是以智能運算為主,算力更強,負責自動駕駛功能的SoC芯片。
成立于2013年10月的杰發科技是四維圖新的全資子公司,專注于汽車電子芯片設計及相關系統解決方案的開發。在SoC和MCU領域都有著不錯的進展。
得益于十年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,巨大的研發投入給杰發科技帶來了豐厚的回報。2022年,杰發科技實現收入逾5.02億元,同比增長42.68%,并實現了盈利。
杰發科技開發的芯片產品覆蓋國內外主流整車廠與一級供應商。Tier1 客戶包括霍尼韋爾、寧德時代、聯合電子等,終端客戶包括廣汽、理想汽車、小鵬汽車、吉利、寶馬、沃爾沃等。
去年車企由于疫情的恐慌,車也賣得好。在芯片方面,大家都在比拼算力,智駕芯片是英偉達的Orin 兩片起步,智艙芯片要是不用高通的8155,都不好意思宣傳。
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,經濟環境不好,整個車市也不好,車廠自己要降本,降本的結果是發現其實巨頭的芯片還是挺貴的,所以杰發的有一定算力、性價比又高的國產SoC受到了關注,量也開始慢慢起來了。
多元化實現差異化
梁永杰坦言,杰發科技的產品布局在學國外芯片公司。國外的芯片公司,除了高通、英偉達只做SoC,像恩智浦、英飛凌、TI、瑞薩等車載芯片大廠,都在同時布局多種類型的芯片,包括車里面的MCU、 SoC,也包括這MEMS、模擬類芯片,都會去布局。
目前,杰發科技公司的研發人員超過300名,持有150多件專利,自主研發的車載芯片產品涵蓋智能座艙SoC、車聯網SoC、車載信息娛樂系統SoC、車規級微控制器MCU、胎壓監測專用傳感器芯片TPMS、車載音頻功率放大器AMP等。
在SoC領域,杰發的定位是要做性價比最高的產品。2022年,杰發SoC出貨了700多萬顆 ,在后裝市場繼續保持第一名。第一代智能座艙芯片AC8015前裝市場持續加大出貨,并開拓了高性價比輕座艙、單液晶儀表、AR-HUD、CMS、后排娛樂屏等新市場。
杰發科技的中高階智能座艙域控制芯片AC8025便是依據艙駕融合的趨勢而研發。AC8025可提供專業的智能座艙芯片輔助駕艙融合方案,具有更強大的算力(8+2 CPU組合60K+DMIPS),更靈活的顯示輸出能力,可最大支持車內7屏顯示及長條屏高清超大屏顯示。同時內置高性能NPU,可提供高效的AI應用解決方案,并符合功能安全ISO 26262 ASIL-B認證要求。
雖然AC8025 性能不如高通驍龍8155,但高于驍龍6155芯片,集成了AR-HUD、高性能導航娛樂系統、3D液晶儀表、360環視和座艙環境控制等多項功能,是當前集成度最高的中高階國產智能座艙域控芯片。
這款芯片是16nm制程的,目前芯片已經流片,并成功點亮,今年四季度將進入量產的階段。據梁永杰稱,已經有國外的一家汽車巨頭在這款芯片流片前就預定點了這塊芯片。
下一步,杰發要把 AC8025 做成家族系列,一方面往高端做8025P,再往低端走做8025E,這樣來去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跟市場定位;一方面可以增加算力,做艙駕一體的定制芯片。據梁永杰預計,AC8025芯片未來的出貨量有望達到AC8015的10倍以上。
MCU是目前杰發科技的主力產品。2022年,杰發MCU出貨量近1500萬顆,累計出貨量已超3000萬顆。產品覆蓋國內外主流整車廠與一級供應商,與超90%自主品牌主機廠進行合作,廣泛應用于智能車身控制、底盤控制和智能座艙控制等領域。
MCU門檻低,投資少,但是需求量大,國內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 200 億元。梁永杰認為,成功的關鍵是第一產品能落地,第二產品能夠穩定,第三產品能被用戶所認可。
杰發的MCU也分為高、中、低三種配置,在偏入門級的780x,781x已經是市面上兩款量產千萬級別以上的MCU。中端的784x在今年2月份提前量產,符合ISO26262功能安全ASIL-B,明年會有高端的域控MCU787x發布。
梁永杰預判,未來的MCU芯片將走向兩極化發展,一個是往高端走,服務艙駕一體;另一個持續低端,只服務于各端最簡單的數據信號處理。
2024年,杰發將發布一顆高端域控MCU芯片AC787x,還會配個電源類芯片,比如TMC或SBC,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去售賣。
杰發另一個產品方向是做胎壓監測芯片,這是一種非常小的芯片,里邊還要融合壓力傳感器、加速度傳感器、重力傳感器等一系列不同的傳感器,因為車輪胎里面又熱又冷又顛,做到符合車規并不容易,這也是杰發的技術優勢所在,據說國內僅有兩家做此芯片的企業。
4 年前,國內開始要求胎壓傳感器作為新車的標配,而當時英飛凌一家就占了前裝市場的90%,所以杰發的胎壓監測芯片一直在做后裝市場的生意,產品供不應求。
如今,隨著英飛凌退出胎壓監測芯片市場,第一批強制上車的胎壓傳感器即將進入更換期,杰發準備進軍前裝市場。中國汽車市場每年2500萬輛左右的新車銷售量,再加上近2億輛的汽車保有量,讓杰發科技胎壓傳感器的未來充滿了想象空間。
如何面對嚴峻挑戰
梁永杰表示:“其實芯片不一定是好行業,是傳統行業,投資大,投資回報周期長。”
他認為,國產芯片企業最大的挑戰來自于產能。由于國內制程工藝技術水平有限,大部分國內芯片設計公司要依賴外部供應商來生產芯片,杰發也不例外。
梁永杰2005年加入四維圖新,自從2021年12月份掌管杰發,就一直承擔著巨大的產能壓力。當時正好是最缺芯片的時候。不僅僅是杰發,整個國內芯片設計公司都面臨一個問題,不愁賣,但沒地方生產。2021年,杰發只拿到了大概600片 MCU晶圓。
2022年他和伙伴們只能費盡周折,直接與境外原材料供應商面對面談判,去拿產能。彼時,由于新冠疫情,出境并不容易。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后,他最終在2022年9月與芯片制造商見了面,最終拿到了上部供應商在中國大陸市場最大的55nm制程芯片產能。
還有一大挑戰來自于行業內部。有些初創的芯片公司,以投資人大規模補貼的方式加速搶占市場份額。這種不計代價、不計成本的商務競爭加速了行業的內卷。我們的基因是To B的,我們會一直專注于芯片研發、項目定點、大規模量產上。
不過,杰發科技有一個巨大而獨特的優勢,就是在四維圖新集團內,杰發的產品還可以參與到集團體系的閉環當中,得到充分的驗證,并可以打開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進入的市場。
大家都以為四維圖新只是個比較出名的圖商,其實四維圖新遠不止圖商那么簡單。梁永杰自豪地告訴汽車商業評論:“您的聊天軟件,背后都是我們;您的打車軟件,背后都是我們;您的評價APP,背后地圖全都是我們的;包括物流平臺在內所有的位置服務都是四維圖新在后臺默默支持,這才是四維圖新的價值。”四維圖新目前是一家國內主流新能源車企最大 ADAS供應商,還是某國際大廠艙類產品最大的供應商。
如今,四維圖新圍繞“汽車智能化”主賽道,以地圖數據、導航產品為基座,以智能駕駛、人車交互為主要應用場景,提供面向智能汽車的軟硬件產品組合,同時加速形成“芯片+算法+數據+云”的數據驅動創新閉環,目前已經形成了智云、智芯、智駕、智艙新型業務體系,成為新型Tier 1,通過客戶及合作伙伴服務億萬人的出行。
杰發科技就是其中的“智芯”板塊,作為四維集團重要的戰略組成部分,為整體業務架構提供底層硬件支持。未來杰發科技要做的是新型Tier1,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大浪潮下,將持續完善汽車芯片布局,降低客戶開發難度,縮短開發時間,給客戶提供更快捷的導入、更有競爭力的價格,為客戶提供豐富的汽車電子芯片與解決方案。
杰發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其在長期芯片研發過程中積累的生態資源。梁永杰告訴汽車商業評論:“杰發的核心競爭力不是芯片,是我們的用戶支持的團隊和生態的團隊,芯片做的時間長了,沒有生態是活不了的。杰發的 SoC 做了 10 年了,生態系統、平臺、認證等方面,有恒潤、東軟等大批合作伙伴,芯片集成了安卓,集成了 Carplay、集成了倒車影像,幫車廠省了很多錢。”
在今后,相信杰發科技在長期技術積累下,在自己有競爭的領域脫穎而出之后,會大幅提升自身在行業內的影響力,成為中國芯片行業的一面旗幟。